本文筆者近期分別檢測到兩件內含有綠色晶體的黃寶石。分析結果卻顯示,兩者分屬於不同種類的礦物。
首先是一件斯里蘭卡產黃寶石,其中的晶體呈飽和的藍綠色。晶體的光學特徵是單折光,而拉曼光譜儀證實其身份是尖晶石(圖一)。這樣顏色的尖晶石內含晶體,曾經被報導過出現於黃寶石當中(詳見Gubelin與Koivula合著”寶石內含物圖鑑”第一卷,1986年出版,p353-354),不過此案例的晶體尺寸相對大了許多,而且是完整被包覆於母體當中。
第二件黃寶石內的內含晶則呈半透明狀,與前例不同的是,它屬於雙折光特性,形狀則是更加接近長方形(圖二);該晶體同時也具有直線紋脈,更有另一較小晶體附著於側邊。透過拉曼光譜儀輔助,這件帶棕色的綠晶體被判定是韭閃石(pargasite);它是一種變質岩類型、含鈣量豐富的角閃石(amphibole)礦物,常出現於具有尖晶石和剛玉的礦岩當中(可參考Anthony等多人合著”Handbook of Mineralogy”第二卷,1995年出版)。過去的記載顯示,韭閃石內含晶體能出現於產自緬甸、巴基斯坦、與坦桑尼亞的紅寶石,以及來自喀什米爾的藍寶石當中。不過,此案例因母體剛玉為黃色,讓筆者深感著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