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hodolite 玫瑰榴石
- 產業動態 / 珠寶產業動態訊息
- 瀏覽次數:702
- 更新時間:2022/3/9
在2016年初,東非產的美麗紫色柘榴石開始出現在曼谷寶石市場中(可參考 Sripoonjan 與 Leelawatanasuk 於2016年合著文章,發表於GIT Gemstone Update,p1-6)。本文作者VP於曼谷珠寶展中購買了17件樣本(見附圖),並詢問它們的來源。賣家馬克‧索爾先生(Mark Saul;來自坦桑尼亞阿盧夏 Arusha 的 Swala Gem Traders 公司)告知 VP 說,這批寶石來自莫三比克中部、動盪不安的馬尼卡(Manica)省。斯里蘭卡籍的寶石商伊克蘭先生(Ameen Ikram)曾在2016年6月間拜訪該地區,可確認此陳述屬實。這個礦區的位置在戈龍戈薩國家公園(Gorongoso National Park)附近、希莫尤市(Chimoio)東北方約60公里處。當地目前由反抗軍組織-Mozambique National Resistance(RENAMO)控制。
樣本寶石皆具有玻璃般的表面光澤。標準寶石測試可測出折光率1.767 ± 0.003、比重率3.87 ± 0.02,在偏光鏡下可看出其光學特性具偽雙折設現象(anomalous double refraction,縮寫 ADR)。所有的樣本在長波或短波紫外線照射下皆無螢光反應。以寶石顯微鏡觀察時可發現許多的內部特徵,包括單一或成群的鋯石晶體、被張力環狀紋路包圍的鋯石晶體、片狀黑色石墨、無色石英石晶體、薄膜狀內含物、針狀與管狀內含物、以及被有鐵鏽紋(iron stain)的管狀物。我們使用拉曼光譜儀來辨識這些不同的內含晶體。
進一步的數據資料,使用了包括紫外線可見光譜儀(UV-Vis-NIR)、霍氏轉換紅外光譜儀(FTIR)、和電漿質譜儀(LA-ICP-MS)等分析法取得。UV-Vis-NIR測出特定鐵離子轉換的蹤跡,以及非常微弱的錳離子;與已知的相關文獻吻合(詳見 Krambrock 等合著文章,2013年發表於"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Minerals" Vol.40 No.7,p555-562)。所有樣本的光譜圖都含有2+與3+鐵元素,還有位於408nm、微弱的錳2+吸收線。FTIR光譜則顯示著4450與5820cm-1的鐵2+吸收峰、在約3500-3600cm-1範圍的羥基(hydroxyl group)特徵、還有代表二氧化碳存在的2340-2360cm-1峰線。FTIR光譜中出現較小的2627cm-1峰線可能來自於樣本內部的內含物。用LA-ICP-MS分析則可發現高含量的矽、鋁、鐵、鎂,還有少量的鈣與錳元素。另外還有非常微量的釩,以及低於偵測底值的鈦與鉻。這些LA-ICP-MS測出的結果證實,樣本的身份是鎂鋁-鐵鋁榴石(pyrope-almandine garnet),化學成分比例則是:鎂鋁榴石48.8-59.5%、鐵鋁榴石37.9-47.6%、鈣鋁榴石2.0-3.5%、錳鋁榴石0.5-0.6%。
UV-Vis-NIR光譜分析結果解釋著樣本的主體色-紫色。可見光光譜範圍中多量的綠-黃色吸收帶,加上兩個強烈的藍色與紅色區域透射線,讓紫色成為肉眼所見的結果。這些樣本的正確寶石分類是鎂鋁-鐵鋁榴石,也常常被以"玫瑰榴石(rhodolite)"稱呼之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英文原文網址:http://www.gia.edu/…/fall-2016-gemnews-purple-pyrope-almand…
本文作者 Supharart Sangsawong 是名研究科學家、Victoria Raynaud 是實習分析師、Vincent Pardieu 是實地寶石學部門的高級經理;三人皆任職於 GIA 泰國曼谷鑑定所。
圖片截取自原文網址,由 Lhapsin Nillapat 和 Victoria Raynaud 攝影提供。
Gems & Gemology是GIA出版的專業寶石季刊,可於官網www.gia.edu免費線上閱覽。
翻譯:陳逸駿(GIA GG),首發於GIA美國寶石研究院臺灣校友會會員資訊分享服務電郵與臉書社團<GIA 台灣美國寶石研究院校友會>。本文為摘要翻譯,並非原文逐字解說;翻譯內容若有錯誤,歡迎同好先進留言指正。若欲轉載文章,請務必標明出處與原文網址,感謝!
這些鎂鋁-鐵鋁榴石來自莫三比克的馬尼卡省(Manica Province)。圖中原礦樣本重量從左到右順時鐘方向依序為1.41克拉、1.14克拉、1.11克拉、1.77克拉。中央的刻面寶石則是2.34克拉。攝影:Lhapsin Nillapat
顯微觀察這些鎂鋁-鐵鋁榴石可發現這些內部的特徵:(A)鋯石與周圍的張力環狀紋與針狀物,視場1.4mm;(B)薄膜狀內含物,視場3.5mm;(C)成群的無色石英石晶體,視場1.8mm;(D)一件片狀的黑色石墨,視場1.8mm。顯微攝影:Victoria Raynaud。
左圖:紫色柘榴石的可見光光譜圖中,有著微弱的鐵3+(337,367,424nm)和錳2+(408nm)吸收帶。其他的可見光區域峰線(400,461,504,523,575,619,698nm)則屬於鐵2+所致成。
右圖:從FTIR光譜圖可發現位於5820與4455cm-1的鐵2+吸收帶、3552與3525cm-1位置的羥基(hydroxyl group)特徵、和2360與2341cm-1位置的吸收峰線。
在2627cm-1的小峰線可能是由樣本當中的內含物所致。
留言
NEW 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