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合成石英石:具內含物設計的標本】 【Synthetic Quartz: A Designer Inclusion Specimen】
- 產業動態 / 珠寶產業動態訊息
- 瀏覽次數:760
- 更新時間:2022/3/9
天然石英石能是包有多種內含晶體的可能,像是各種顏色的柘榴石,讓整件礦物標本呈現出強烈對比的美。
筆者透過某合成石英石製造廠商的配合,取得一組四件小標本:一件內含鎂鋁榴石(pyrope)晶體、一件內有鐵鋁榴石(almandite)晶體、一件內有上述兩種晶體、還有一件無添加的樣本供比對。選用於此實驗的柘榴石晶體雖小,但皆具有明亮的顏色;水熱法(hydrothermal)製作過程費時,成本也不低,所以母體與內含晶體只需小尺寸即可用以研究。
一件50x27x13mm的合成石英石,在結晶過程當眾被置入鎂鋁榴石與鐵鋁榴石,形成圖中樣本右下角的內含物群組;在同一晶面上也挾帶著長條狀的液態/氣態雙向性內含物。六角柱晶面與斜角菱形面讓樣本看似天然形成,但晶面上的特徵明顯指出它是人工合成品。圖中標本前的水磨損狀鎂鋁榴石(pyrope)晶體尺寸約2.5mm(左),與尺寸約1.5-2.0mm的十二面體鐵鋁榴石(almandite)晶體(右),與實驗中使用的柘榴石相似。鐵鋁榴石晶體取自圖片背景上的片岩母體。攝影:Elise A. Skalwold。
在前後共四個月的期間,我們用五公尺高的工業用高壓釜(autoclave),完成了數次作業。
在第二次作業之前,我們將小柘榴石晶體置入石英石上的孔內。作業過程中,部分小晶體成功的被包覆在母體當中。石英石結晶過程使用的培養液體,成分是含有10%Na2CO3的純水,以及萃取自美國阿肯色州產乳白紋脈石英石的矽與其他微量元素。為了製作出理想結晶形態,我們使用"C-A"方向切磨的籽晶,培育出向C-晶軸垂直成長、並沿著A-晶軸拉長的晶體。在高壓釜中,我們不是使用絲線來吊掛成形中的晶體,而是將他們置放在平面架上結晶。結晶環境約是攝氏350度與700bar以上的壓力。
在如暴風般的麵包屑群內含物當中,兩件橘紅色鐵鋁榴石與兩件較大的紅色鎂鋁榴石,是讓石英石在降溫階段時出現張力裂縫的原因。圖中左端與右端之氣泡,屬於與母體長度相當的雙向性內含物。伴隨著柘榴石晶體的小石英石晶體(圖右,雙向內含物部分)與白色物質,是結晶期間環境中的養分液體造成的殘留物。

透射與斜射光纖燈源照射。攝影:Elise A. Skalwold,視場13mm。
當我們在四個月後打開高壓釜時,看到的是四個同樣大小的完整晶體,形狀可參考本文附圖。
伴隨著寶石學家所謂的"麵包屑"內含物,成群的柘榴石被身分不明的白色物體和放射狀裂縫包圍。石英石可比喻為矽與氧原子結合而成、既開放也扭曲的結構。當溫度快速上升時,石英石的體積也會隨著改變,而且擴張速度比原子結構較緊密的柘榴石還快。在降溫時石英石體積萎縮的速度也比柘榴石快,因此會造成裂縫。由於柘榴石在被包入母體前就已經成形,所以是屬於原生型(protogenetic)內含物。
高壓釜環境中形成的液態與氣態物也會被困在結晶當中,形成雙向性內含物,方向與石英石的C-晶軸垂直。 樣本的玻璃光澤角柱晶面上具有對角方向條紋特徵;與天然石英石會有的平行方向(即與C-晶軸垂直)條紋不同。原本的計畫是將其中一個含柘榴石的樣本,切磨成凸面寶石;但這些仿製內含物的合成石英石標本是如此美麗、獨特!
於是筆者決定將它們保持原狀,納為私人的"設計內含物標本"收藏品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英文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gia.edu/…/winter-2016-microworld-synthetic-quar…
本文作者 艾莉絲‧A‧史卡沃德(Elise A. Skalwold)是專業寶石家協會(Accredited Gemologists Association,簡稱 AGA)認可的資深寶石學家,目前在美國紐約伊薩卡(Ithaca)的康乃爾大學(Cornell University)參與策展與研究等計畫。
圖片截取自原文網址,由 Elise A. Skalwold 攝影提供。
Gems & Gemology是GIA出版的專業寶石科學季刊,可於官網www.gia.edu免費線上閱覽。
翻譯:陳逸駿(GIA GG),首發於GIA美國寶石研究院臺灣校友會會員資訊分享服務電郵與臉書社團<GIA 台灣美國寶石研究院校友會>。
本文為摘要翻譯,並非原文逐字解說;翻譯內容若有錯誤,歡迎同好先進留言指正。
若欲轉載文章,請務必標明出處與原文網址,感謝!
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!文章取材引用網路。好文章值得分享,喜歡這篇文章嗎 ? 給鼓勵按個讚吧 !
留言
NEW 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