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一:五件無燒哥倫比亞產藍寶石,重量範圍介於0.41至3.65克拉。攝影:Diego Sanchez。

哥倫比亞產藍寶石在將近35年前就曾在G&G季刊被報導記載過(詳見Keller等多人合著文章,發表於1985年G&G春季刊p20-25),至今仍流通於市場中。其所出產的礦區位於哥倫比亞南部考卡山谷(Cauca Valley)中的梅卡德雷斯鎮(Mercaderes)。此地區是出了名的危險地區,政治環境並不穩定。該礦區持續能出產少量的藍寶石,大多被人工以鏟具自河床中採集而得。獨立個體礦工任何季節都會將挖到的成果帶到波哥大(Bogota)販售。來自加州卡爾斯巴德的凡內莎‧范荷森(Vanessa Van Horssen)女士近期購買了數件無燒哥倫比亞產藍寶石,並從一位第三代採礦者身上獲得該地區採礦活動的訊息。她出借了五件樣本給GIA卡爾斯巴德鑑定所進行科學研究(圖一)。

哥倫比亞產藍寶石可能有多種顏色,像是藍色、粉紅色和靛色,而過去也曾有報導指出此區曾出產具變色現象的品種。五件樣本分別是0.41克拉梨形刻面粉紅色、0.92克拉橢圓形刻面變色品種(藍至靛)、1.66克拉粉紅色原礦、2.26克拉八角形刻面藍色以及3.65克拉藍色原礦。每件都具有與剛玉特徵吻合的寶石學數據。它們的折光率介於1.762到1.770之間,並有接近4.00的比重值。我們以電漿質譜儀(LA-ICP-MS)對樣本進行化學結構分析。測出介於1515-1749ppma的高含量鐵元素,指向寶石可能來自岩漿岩地質。紅外線光譜分析指出它們沒有經過優化處理。

圖二:在本案例中藍寶石內部、分散於具銳利角狀乳色雲狀物(angular milky clouds)之中的鋯石晶體,明顯程度高於其他高鐵元素含量藍寶石。顯微攝影:Jessa Rizzo,視野4.70mm。x

樣本寶石內部特徵(圖二)包含色區、細微物質雲狀物、排列成銳利角度的乳色雲狀物(angular milky clouds)和孿晶文。其中還有具未經熱處理特徵的透明與紅色晶體。以拉曼光譜儀檢測時,這些晶體分別被判定為鋯石(zircon)和金紅石(rutile);這些特徵都與1985年的報導內容相符。由岩漿傳輸至地表的藍寶石,常會具有和經過人工加熱處理藍寶石相似的特徵,像是內含晶體週邊張力裂縫與癒合指紋狀物。上述的內含特徵組合,證實這些樣本未經人工加熱處理,是屬於高溫下形成的藍寶石。

這些寶石為正在進行中的產地鑑定研究,提供了有用的數據。雖然哥倫比亞產藍寶石很稀少,但在市場中仍能被發現,而該礦區目前仍有極佳潛在產值。

 
  • 英文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GIA.EDU/…/SPRING-2019-GEMNEWS-SAPPHIRES-FROM-CO…
  • 本文作者JESSA RIZZO是寶石學家,任職於GIA總部-美國加州卡爾斯巴德(CARLSBAD)。。
  • 圖片截取自原文網址。
  • GEMS & GEMOLOGY是GIA出版的專業寶石科學季刊,可於官網WWW.GIA.EDU免費線上閱覽。
  • 翻譯:陳逸駿(GIA GG),首發於GIA美國寶石研究院臺灣校友會臉書社團<GIA 臺灣美國寶石研究院校友會>。本文為摘要翻譯,並非原文逐字解說;翻譯內容若有錯誤,歡迎同好先進留言指正。若欲轉載文章,請務必標明出處與原文網址,感謝!

FacebookTwitterLineWeChat分享